宝藏秘境、绝美之地,没门票、好出片……近年来,借助网络,一些未经开发、游离于正常监管外的“野景点”不断吸引游人探险打卡。
“新华视点”记者采访发现,由于承载力有限、配套设施缺乏,一些“野景点”存在危及人身安全、私搭乱建、污染环境等问题,亟待规范和引导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户外“野游”受追捧
近段时间,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的蟒山火了。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为在山上纵览美景,纷纷前往打卡,并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游玩攻略。而据了解,蟒山实际为当地的一个“野景点”,一直未进行开发,没有相关配套设施。
同样引发关注的还有河南安阳一块悬崖上的“试胆石”。这是一块伸出悬崖、已出现裂痕的石头。虽然当地政府已在附近设置安全提示牌,但仍有不少游客站在上面打卡拍照。因担心游客出现意外,4月中旬当地已将其砸掉,引发热议。
记者发现,蟒山和“试胆石”并非个例。在社交平台、短视频平台以及旅行游记推荐平台上,有大量引起争议的网红“野景点”。
“贵州小冰岛,视觉超震撼”“这是我离‘银河’最近的一次”……这是短视频平台上对贵州省清镇市羊皮洞瀑布的描述,一些自媒体称其“火遍全网,播放量上亿”。
羊皮洞瀑布位于清镇市暗流镇木刻村深山里。记者实地探访这处“野景点”时发现,这里山路崎岖陡峭,遇上雨天更是泥泞不堪,很容易打滑摔倒。虽然羊皮洞瀑布入口处设置了警示牌,明确提示景区存在安全隐患,不对外开放,但游客仍络绎不绝,兴致不减。
网红打卡地羊皮洞瀑布。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
“早上六七点就有游客来,他们过来拍彩虹。”住在附近的村民任波说,瀑布火了以后,沿途10多户人家做起了小生意。停车场老板李发元说,过去交通不便、人迹罕至,现在游客不断,高峰时一天就涌来七八千人。
同样火出圈的还有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观游村的石龙洞。这处未开发的天然水溶洞,有“神奇的地下瑶池”之称,在小红书、B站等平台上,探洞实录的图片、视频下方,经常有网友留言咨询报名、收费、行程事宜。
贵州旅游协会副会长张晓松说,一些游客尤其是年轻人追求“新、奇、特”,喜欢去户外冒险,向往接近原生态的自然景观。移动互联网时代,社交媒体是推广的重要渠道,有时哪怕切中一个很小的点,也会迅速走红。
“仙境”可能成险境
由于尚未开发,基础设施不完备,网红“野景点”看似风光独特,却潜藏不少隐患。
一些“野景点”安全事故频发。记者梳理发现,近年来,多地消防救援部门提示群众不要前往未开发的“野景点”游玩,但人员伤亡的惨痛悲剧依然时有发生。
记者注意到,仅4月上旬,就发生了2起游客攀登蟒山时因迷路被困山中,最后向消防救援队求助的事件。此前,2月25日凌晨,北京市怀柔区蓝天救援队的一名队员在箭扣长城搜救被困“驴友”时不幸遇难。
羊皮洞瀑布入口处设置的警示牌。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
因缺乏管理,“野景点”往往垃圾遍地、污染环境。记者在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鬼架桥等“野景点”看到,矿泉水瓶、塑料袋等垃圾随处可见,有的直接漂浮在水面上。另外,在树林间,还有人露营、野炊、烧烤,私搭乱挖的灶坑、火堆痕迹明显。收集处理垃圾的方式粗放,有的甚至直接就地掩埋。
在蟒山,丢弃的垃圾也随处可见。4月中旬,当地一支民间救援队曾专程登山清理游客留下的垃圾。“你带走垃圾的样子,比你站在瀑布下酷多了。”“@乐天Ryan”等旅游博主呼吁网友在欣赏景观后,还大自然一片干净。
不少“野景点”缺乏规范的广告宣传与商业服务,常常令网友大呼上当。不少网友十分后悔,戏称“如果你恨一个人,那就带他去XXX”“不来后悔,来了更后悔”。
记者在羊皮洞瀑布等“野景点”看到,一些村民毁坏山林、占用农田修建经营场地。当地服务条件较差,餐馆、厕所等设施简陋,有的一次性雨衣、拖鞋等用品被多次回收利用。
让“野景点”告别野蛮生长
去年9月至11月,文化和旅游部曾开展私设“景点”问题专项整治工作,要求旅行社、在线旅游企业等旅游经营者不得将私设“景点”作为旅游产品予以销售或推荐。今年1月23日,文化和旅游部再次提醒广大游客增强安全意识,远离无安全保障的危险区域。
网红“野景点”该何去何从?记者发现,一些地方尝试令其变为旅游产业化的抓手。在贵州省开阳县,一度荒废的香火岩瀑布景区正在改造升级。开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拾军说,他们与经营主体商议后,去年底景区重新施工改造,今年4月开始试营业。
正在升级改造的香火岩瀑布景区。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
不过,受手续不全、开发周期长、投资成本高等因素影响,“野景点”“转正”并非易事。清镇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饶文燕介绍,羊皮洞所在的暗流河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仍在报批阶段,待通过后,当地将积极招商引资,争取对项目进行开发保护。
“旅游开发是很复杂的产业,因为涉及人的生命安全问题。”张晓松说,正规景区都有系统安全的防护,但“野景点”则缺少这些,出问题后往往是游客自身承担全部后果。
“山川河谷不计其数,很难一一去劝阻,所以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公众安全意识。”张晓松建议,属地政府要加强安全等方面的宣传,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,比如对自然灾害加强监测预警,对已经形成的灰色产业链严管严控。此外,可通过有偿救援等国内外通行办法来帮助游客提升安全意识。
“野景点”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打卡地,离不开网络平台的作用。对此,贵州新瑞林阳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吴旭梦认为,一方面,自媒体平台要尽到安全提醒和审核义务;另一方面,游客自身要提高安全意识,不要轻信网络上的推荐。
“未经开发的景区景点,最好不要擅自进入;如果真要去,也要做足功课,做好事前安全防范,买好保险,旅途中要结伴而行、量力而行。”吴旭梦说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